你以为的‘夜盲症’可能只是假象!
晚上看不清,
就一定是夜盲吗?
——不是!
我们平时所说的“晚上看不清”,大多指的是夜视力差或者暗适应能力差。比如,一些近视、散光度数高的朋友,在晚上的视觉质量往往不如视力正常的人。
暗适应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当我们刚进入暗处,或周围突然失去照明时,会看不清周边的物体,这是正常的。有的人能够快速适应,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定时间,但 Z 终也可以适应。
如果过了很久还是无法适应,始终看不清、甚至看不见黑暗中的物体,就要怀疑可能是夜盲了。
夜盲主要分为暂时性夜盲、获得性夜盲及先天性夜盲三种类型。
暂时性夜盲
暂时性夜盲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缺少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形成的夜盲。这种夜盲是暂时性的,及时补充维生素A,大多可以治愈。
获得性夜盲
后天性眼病所引起的夜盲,如弥漫性脉络膜炎、青光眼、视神经疾病等,随着相关疾病的治疗,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先天性夜盲
先天性夜盲主要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所引起,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症状加重,也可成年后发病,进展较缓慢,可在40-50岁时造成完全失明,发病年龄越小病程进展越迅速。
在以前,我们都认为它是不治之症。近年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推出,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神经保护治疗、营养疗法、高压氧疗法、视网膜移植等,其中基因治疗的进展 Z 为显著。
怎么知道自己
属于哪一种夜盲?
通常来说,先天性夜盲往往有家族遗传史。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人中有先天性夜盲,而自己又出现了夜盲症状,那么很有可能你患的也是先天性夜盲。
在医院,一般通过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视野、暗适应、视网膜电图(ERG)等检查来诊断。想判断是否属于后天获得性夜盲,首先可以通过眼科的常规检查(如裂隙灯和眼底),看能否发现一些眼部疾病的存在。
有些疾病如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等,则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视野、视神经OCT检查。
如果排除了先天性夜盲,同时眼科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常,那么夜盲症状可能是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